附加器

改革开放新探索,城市建设新举措,疫情防控

发布时间:2023/2/13 14:57:38   
        

中共上海市委今天举行“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砥砺奋进,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探索实践,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分别回答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上海因改革开放而兴。过去十年,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做出了哪些探索?对承担排头兵、先行者的使命有哪些体会?

龚正: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上海发展高度重视,强调“上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求我们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放在上海先行先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又亲自交给上海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概括起来就是“1+3+3+3+3”。我们把服从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头等大事,大力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开拓性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

“1”,就是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我们着力强化自主创新、改革系统集成和制度型开放,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入境便利化、“一业一证”等一批重大政策举措落地,数据交易所、自贸区“离岸通”等一批重大功能平台建成运行。

第一个“3”,就是三项新的重大战略任务。一是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78项制度创新任务基本完成,正在争取国家层面出台总体方案2.0版。二是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上海企业首发融资额达到亿元、总市值1.2万亿元,均保持全国第一。三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苏浙皖三省相互赋能,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合作,已取得重大成果。

第二个“3”,就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三大“上海方案”。目前,项任务已经全部落地,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正在加快打造。

第三个“3”,就是三大国家实验室。这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都已挂牌,要发挥骨干引领作用,集聚更多顶尖科研机构,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

第四个“3”,就是扩大开放的三大平台。一是进口博览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二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累计形成88项制度创新成果。三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总体方案29项政策措施基本落地,要把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这个“动力核”做得更强劲。

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是总书记对上海的明确要求。贯彻好这一要求,最根本的,是始终对标对表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最重要的,是把服务全国作为上海的重大使命,立足国家最迫切需要、上海最有优势的领域,聚焦发力、多作贡献。最突出的,是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用改革开放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难题、闯出发展新路。最关键的,是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勇气、爬坡过坎的韧劲、百折不挠的毅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路透社记者:上海的开放与发展离不开外商投资。当前形势下,请问在吸引外资方面上海在考虑哪些措施和新政策?另外,上海会采取什么政策吸引更多国际人才?

吴清: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我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上海始终把吸引外资作为扩大开放重中之重的工作,率先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持续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上海已经成为全球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之一,成为跨国公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全球布局的首选地之一。今年上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上海实际使用外资仍然保持正增长,超过亿美元,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6家、外资研发中心10家。截至目前,超过6万家外资企业在上海投资兴业、蓬勃发展。

十年来,外资企业与我们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共同发展,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着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打造新时代外商投资首选地、高质量外资集聚地。一是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加快落实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同时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产业领域。二是加快打造空间载体。围绕五个新城、南北转型等重点区域,推出更多的特色产业园区,为外资企业集聚发展拓展空间。三是着力提供优质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招商安商稳商工作,进一步完善法治,更高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让外资企业在上海敢于投资、安心经营、做大做强。

上海因商而兴,因才而盛。人才始终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资源。当前,我们正在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大力引进集聚更多国际人才,是上海的优势所在。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开放引才综合优势,加快打造高品质的国际人才生态系统,做到三个“持续优化”。一是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的工作环境。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产业平台、展会平台、合作平台,为在沪国际人才施展才能提供广阔舞台。二是持续优化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率先探索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动一批人才政策先行先试,让人才来得了、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三是持续优化后顾无忧的生活环境。为国际人才在签证居留、出入境、住房、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不断提升服务保障的精准性、有效性、满意度。

总台央视记者:浦东开发开放一直以来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去年党中央批准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面对百年变局,引领区如何坚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继续打好改革牌、走出创新路?

龚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亲自赋予上海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大历史使命。去年7月15日,中央的支持意见公开发布,现在已经一周年了。一年来,我们举全市之力,狠抓推进落实,浦东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高于全市近2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超过40%。今年上半年,浦东全力确保城市核心功能稳定运转,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作用。

面对百年变局,浦东是我们抢抓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一张“王牌”。我们要坚定地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努力把这张王牌打得更加有力、更加出彩。重点是深入推进“两特四区一中心一样板一保障”。

“两特”,就是在浦东全域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高质量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关键是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作用,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率先形成成熟、定型、有效的制度标准。

“四区”,就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核心区。我们已经在张江科学城建设上取得明显进展,在保税研发、离岸金融、离岸贸易、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等重点领域也率先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增强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高对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影响力。

“一中心”,就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我们要着力提升陆家嘴等世界级商街商圈功能,持续增加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加快打造全球高端品牌集聚地、本土制造品牌创新地、国潮消费品牌策源地。

“一样板”,就是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治理样板。我们要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持续创新,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水平,在探索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子上走在前面。

“一保障”,就是建立完善与支持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我们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金融等领域,已经出台了10部浦东新区法规或浦东专章。下一步,要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文物艺术品、新型研发机构等重点领域,推动出台更多浦东新区法规和管理措施,更好发挥法治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

凤凰卫视记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上海如何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一体化发展路径,共同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吴清:上海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与苏浙皖三省凝心聚力,努力创新方式方法探索一体化发展路径,不断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总结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聚焦规划对接。规划对接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牛鼻子”。上海牵头建立了跨省市、跨部门沟通联系机制,共同参与编制国家规划纲要“1+n”规划和政策体系。牵头编制两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清单式、项目化、责任制推进落实。牵头建立三省一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协同机制,在过程中加强规划对接和协同。

二是聚焦战略协同。三省一市共同承担了一系列国家战略任务。上海着力发挥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的优势和作用,与苏浙皖三省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创新探索力度,共享改革成果,持续放大改革创新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

三是聚焦专题合作。专题合作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抓手。上海会同三省共设立了15个专题合作组,充分发挥各牵头单位的积极性,聚焦各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2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