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附加器 >> 附加器市场 >> 推动研发设计青岛海洋装备正向高附加值进阶
原标题:海洋装备:扬帆出海驶向全球推动研发设计、高端产品、关键配套项目落地,加快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周晓峰
尽管全球海运业回归常态,但与之紧密相关的海洋装备产业仍处于景气周期。年,中国船厂首次在接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上全面超越日韩船企,占据主导地位。新的一年,“青岛制造”依旧延续着这份确定性。
3月31日,北海造船为中国航运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21万吨散货船23号船交付,进一步巩固了大型散货船建造的全球领先地位。几乎同一时间,青岛造船厂为比利时CMB公司建造的TEU系列集装箱船首制船开始试航,填补了山东省、青岛市研制大中型箱船的空白。再往前的3月7日,由海洋石油工程承建的全球首例一体化建造LNG工厂最后两个核心模块交付,该项目是由壳牌等五大国际石油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一座世界级LNG工程。
在全球海洋装备产业版图上,“青岛制造”正日益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拥有北海造船、海洋石油工程2家链主企业,以及青岛造船厂、中船发动机、青岛双瑞等重点企业,一项项首创的海上“大国重器”扬帆出海驶向全球。
向高附加值进阶
海洋装备产业是青岛七大优势产业链之一,可以细分为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两大领域,涵盖研发设计、材料、设备配套、总装建造等产业链条。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世界最大吨位级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艘自主航行TEU集装箱船“智飞号”……这些“大国重器”讲述了一个重要趋势:进入转型期的青岛海洋装备产业,正在向高附加值市场进阶。
今年春节复工后,北海造船一直处于满产状态,目前手持订单达到49艘,包括箱集装箱船、21万吨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氨ready散货船、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和7万吨木屑船等各类船型,其中21万吨散货船手持订单居全球首位。
在国际航运业转向绿色低碳和数字化的背景下,不断丰富和完善高端产品型谱,加快迈向绿色、低碳、智能新时代,是青岛海洋装备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北海造船瞄准大型散货船与超大型矿砂船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目标,持续攻关21万吨LNG双燃料散货船在LNG加注及气体试验等关键技术,并改进该船型在航速、载重量、油气耗方面的相关技术指标。在甲醇燃料方面,北海造船研发的21万吨甲醇燃料散货船已获ABS的原则性认可,今年将攻关甲醇燃料系统方面的难题,推动甲醇燃料动力船型尽快形成市场订单。
这样的情形不只在一家船厂上演。作为青岛唯一国有地方造船企业,青岛造船厂实现了以TEU箱船为代表的中型支线箱船研制的突破。据介绍,青岛造船厂今年将在散货船、集装箱船之外,争取其他高附加值船型批量化生产,同时联合设计院所做新船型储备和技术优化。
海洋装备是典型的长周期行业,建造一艘巨轮通常需要数年时间,海运量的变化对新船订单的影响并非立竿见影。以北海造船为代表的国内大型船企,生产订单普遍安排至年之后。
交出亮眼成绩单的同时,青岛企业也在未雨绸缪发展多元业务,对抗市场周期波动的影响。比如,北海造船开发铝合金高速快艇、特种材料快艇及无人艇等产品,船舶管系、铁舾、单元模块配套制作在国内首屈一指;青岛造船厂积极拓展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与深远海智能养殖网箱等海工装备业务。
练就“独门绝技”
海洋装备属于资金、技术、劳动力三密集产业,大部分装备单价高、生产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巨大,极大考验企业的抗周期、抗风险能力。
盘点青岛海洋装备产业,一方面呈现强者恒强的规律,实力雄厚的大型央企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主导力量,北海造船、中船发动机、青岛双瑞等均为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公司,中海油和中石油两大石油央企也在青岛布局了海洋工程装备基地。
另一方面,海洋装备庞大的配套体系涉及动力、机械、通信电子等成百上千家关联配套企业,在船用发动机、压载水系统、低碳船配、通信导航等优势细分领域,一批青岛中小企业练就“独门绝技”,成为强链补链稳链的有生力量。
研制高压双燃料发动机的中船发动机,实现国产船用双燃料发动机突破的淄柴博洋,领跑压载水处理设备、低碳船配产品细分赛道的青岛双瑞和海德威,生产装卸机械、船舶起重设备和功能性海工平台的海西重机,制造船用大型柴油机曲轴的海西重工,从事船海岸一体化智能装备研发的杰瑞工控,提供船用锅炉的阿法拉伐和扎克锅炉,主营锚链的锚链股份和万成锚链……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海德威就是典型的例子,从最初的船舶黑匣子业务拓展到压载水处理系统,再到布局船用新燃料供给系统、船舶尾气脱硫系统、碳捕集与储存系统,市场份额稳居世界前列。今年,海德威将继续围绕低碳船配产品生态链,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大力推进碳捕集系统等新产品研发进程,同时持续聚焦LNG、甲醇、氢能等新型船用能源,推动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建的新能源实验中心项目落地,为中国以及全球航运业的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值得强调的是,部分青岛企业由陆向海,不断沿产业链拓展,切入海洋装备配套领域。
征和工业从驱动汽车“跑”的链条延伸到船用发动机链条,承担“强基工程项目——大功率舰船用发动机链条”国家级科研项目,船舶发动机链条目前已实现小批量订单。在摩托车发动机曲轴起步的德盛机械选择“一轴到底”,成功投产高端船用舷外机发动机曲轴,打破了同类产品依靠进口的局面。汉缆股份由传统电缆向超高压海缆、脐带缆转型,在海上风电和海上石油开采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新项目未来可期
青岛海洋装备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实力,在大型散货船、矿砂船、养殖工船、中型集装箱船、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等形成优势。但对标上海、大连等海洋装备基地,青岛还面临着缺少船海研发设计专业院所、关键配套本地化比例不高等短板。
“青岛在推动强链补链的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对低碳、绿色、智能、高端等配套企业的引入。”北海造船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议以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统筹发展研发设计及设备配套,加快重点技术研发和关键设备系统生产制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船海产业发展的瓶颈,实现制约船海发展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关键设备和系统的本土化比例,推动总装企业与研发机构、配套企业优势互补,形成具有行业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聚焦短板精准发力,青岛今年持续推动海洋装备研发设计、高端产品和关键配套项目落地,加快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前不久发布的青岛90个海洋重点项目中,制造业项目53个,占比近六成。
在研发设计上,作为北海造船强化技术引领作用的具体改革措施,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拟迁入青岛;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也在推动成立广船院青岛智能船舶设计院。
在高端产品上,北海造船继续推出LNG燃料、绿色甲醇燃料等新能源船型,并在多种绿色船型上开始陆续接单;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国信1号”,进一步开展“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2.0版”项目投资建设。
在产品配套上,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项目加快建设,打造船艇设计研发、建造维修、展示体验、新兴消费和JMRH示范“五位一体”的高端船艇主题产业园区。汉缆海洋工程产业链基地(二期)进行设备安装,建设海工装备研发中心、脐带缆车间、海缆陆缆车间,生产研发海洋工程装备水下生产系统相关配套产品……
随着一批大项目的落地,青岛海洋装备产业的分量将越来越重,在全新赛道上塑造着“青岛制造”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