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附加器 >> 附加器市场 >> 外商投资类型与实践经验
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收益不仅体现为利润额和投资收益率,对不同类型的外资企业来说,还体现为是否实现了公司的战略目标,如降低成本、占领市场和研发产出等。开放四十多年来,外资企业在中国获得了切实可见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实现了其全球战略部署,其中具有共性和普遍意义的经验,对中国更好使用外资和中国企业跨国投资都具有参考价值。
一、外商投资的类型及实践经验
(一)成本寻求型外资:获取较低要素成本
开放后,中国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沿海地区建立出口加工区,对外资企业给予财税、资金、土地优惠的“超国民待遇”。同时,国内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能源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大量外资企业把低附加值、低利润的装配加工环节布局在中国,以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加工贸易是典型的成本寻求型外资的发展形态。早期在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很大一部分是加工贸易,产品以出口为主,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50%以上都是外资企业生产的。
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7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72%;出口额.27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比例达70.6%。加工贸易是外资企业在中国赚取利润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加工贸易中,中国只获取较少的加工费,大部分利润都被外资企业赚得。以最典型的苹果手机全球价值链为例,根据美国学者研究报告《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苹果公司每卖出一部iPhone便独享其中60%的份额,中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仅获得其中1.8%的份额。
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快速增加,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有企业表示毛利率已从20多年前的10%下降到不足3%,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关闭在东南沿海的外贸加工工厂,或迁至内地,或迁出境外,即使留下的生产企业,也往往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据海关总署统计,随着中国加工贸易传统优势的逐步弱化,外资企业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在缓慢下降,已由年的88.1%下降到年的不足63.2%,下降了约25个百分点。
(二)市场寻求型外资: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
“占领市场”是市场寻求型外资的战略目标。这一类的外资在中国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中国市场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各国外资主要瞄准中国市场。中国美国商会年度白皮书《美国企业在中国》显示,与过去几年一样,“国内消费的增长/日益庞大和富裕的中产阶层的崛起”仍然是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最大机遇。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71%的欧盟在华企业表示继续留在中国的目的是“在华为华”。韩国中国商会调研显示,年新增在华投资中80%的韩国企业直接针对中国市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调查显示,中期看,中国业务发展潜力第一,关于中国富有潜力的理由,“当地市场未来的成长性”排在第一。
随着外商投资的增长,一些领域的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在电子、汽车、机械、仪表等行业,外商投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汽车零部件市场,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50%,企业数量少但市场份额大。在手机CPU市场,高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在打印机市场,惠普几乎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在软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基本占据了国内大中城市的饮料市场。
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年在制造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行业依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52%),汽车制造业(47%),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45%),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33%),仪器仪表制造业(31%),通用设备制造业(3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0%),食品制造业(28%),纺织服装服饰类(2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25%),医药制造业(2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3%)。除此之外,外商投资企业内销比重持续提升。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年以来,工业外商投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中,出口占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年的36%下降为年的23%。这也意味着,在外商投资企业新产品的销售中,内销比例日益提升。
(三)创新资产寻求型外资:创新投入产出双增长
在全球化经济中,外资企业将寻求创新资产作为提高公司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中国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环境的优化,越来越多的创新资产寻求型外资扩大在华投资或进入中国市场,实现了创新投资产出的快速增长。外资企业不断增加在华研发投入。
从研发机构看,年工业外资企业在中国仅有家研发机构,到年工业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的研发机构已达到家,是年的5.8倍。到年,工业外资企业的研发机构数量达到了家,是年的25.2倍,是年的4.4倍。从研发人员投入看,外资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年工业外资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已经达到年的10.3倍。从研发经费投入看,外资企业研发经费逐年攀升,从年的.43亿元增长到年的.78亿元,增长了5.0倍,年均增长18.9%。
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从年的0.45%提高到年的1.10%,增长了1.4倍。外资企业在华有效专利迅猛增长。年,工业外资企业申请专利数个,是年的20.6倍,是年的2.4倍;获得有效发明专利个,是年的5.9倍。从出售专利的预期收入看,外资企业预期收入相对较高。年,万元以上收入中,内资企业占比22.2%,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占比分别为27.3%和28.2%。从国别来看,日本、美国、德国和韩国有效发明专利的数量最多,分列前四,其中截至年来自日本专利权人的发明专利量达到个,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外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
据科技部统计,工业外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自年以来逐步增加。年,工业外资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为.56亿元,到年达到.28亿元,是年的43.5倍。年,工业外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1.8%,较年的7.8%高出14个百分点。
二、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保持中国市场的稳定增长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首要因素。未来中国市场仍将是跨国公司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和长期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全球经济疲软,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美贸易摩擦导致部分外资企业利润下滑。来自内外部的压力不同程度影响了外资企业的商业预期,产业转移的风险在不断加大。在此背景下,我国应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稳定投资者信心;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扩大中国市场规模;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第二,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中国综合要素成本依然具有国际竞争力。虽然由于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使得部分外商投资感受到很大压力,但从长远来说,我国要素成本仍有很大回旋余地。尤其是很多领域的深化改革,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进一步降低要素成本价格。如中国正在大幅度降低企业和个人税负,并努力完成社会保障制度,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劳动力费用支出。在全球范围内来说,中国的很多要素成本依然具有长期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成本寻求型的跨国公司投资依然可以在中国找到自己的投资价值。
第三,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具备竞争优势后再跨国投资。来华投资的外资企业累计数量已经达到90多万家,过程中有进有出,有成功也有失败。能够长久生存,并保持盈利的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已经具备了较强实力,包括有保障的资本来源,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产品,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等。调研发现,除世界强,来华投资成功案例中有许多被称为“隐形冠军”的百年家族企业,他们在行业或者技术的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专注于产品品质的提升和技术的更新,在形成绝对优势,做好充分准备后,才会谨慎选择海外投资。
第四,用发展的眼光,选择局势稳定、增长潜力大的国家投资。开放初期,中国基础设施落后、没有成熟的劳动力和配套的产业链,市场体系也不完善。但诸多外资企业仍然选择在中国投资建厂,根本原因是看到了中国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中国第一批跨国投资项目,如北京航空食品、天津奥的斯电梯、上海大众汽车、北京吉普汽车、泰国正大集团等,在华投资初期都曾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最后都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上升通道,增长潜力不断释放,市场空间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并因此获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经验证明,一国政治经济的稳定性和成长性是众多要素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五,企业发展策略要契合东道国的国家战略。做投资选择时,对东道国的发展战略和宏观趋势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敏感性,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策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成功与找准和我国的战略契合点有着紧密联系。例如,随着中国引资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转变,外资企业逐步完成由以加工制造为主到以中高端制造和服务业投资为主,从对外出口为主到对内销售为主的转变;随着中国区域战略的实施,外资企业投资路线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步扩展到中西部地区;随着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华外资企业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积极探索、先行发力,不断加大技研发投入、增加科研合作,或者保障了技术领先优势和行业引领地位,或者在全新领域找到了未来发展方向。
结语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找准自身发展目标,对东道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梳理,从中找出契合点,是在走出去之前必须做足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