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附加器 >> 附加器发展 >> 案例科技利器冲破寒旱约束,建设旱作农
近日,农民日报“春风吹度玉门关——中国现代特色农业的甘肃实践”文章重磅发布。这篇文章讲述了曾经“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甘肃成为晚清后“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历史印记,近代后,利用现代科技重现昔日“塞上江南”的历史蜕变。
“寒”与“旱”是甘肃从水草丰美的农耕始源之地变成只能靠国家调拨粮食才能养活这一方人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制约占我国国土面积近1/3的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因。
旱作农业是指无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雨养农业。在受水资源约束的旱作农业区,一是必须优化种植结构,合理配置水资源,把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旱作农业;二是要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转型升级;三是要提升农业数据信息获取能力,引导市场现代农业管理;四是要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以及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等。五是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灌溉面积的继续扩大已经接近极限,旱地增产技术的改进成为北方旱作农业增产潜力。
甘肃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因势利导,开启了旱作农业。面对寒旱,甘肃坚持把节水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面向水资源高效利用,甘肃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态环境优化技术——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思路,即在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在陇东陇中广大旱区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水,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土地盐碱化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旱情严重的地方,施肥方法和土壤管理直接影响土壤墒情和作物对水、肥的利用率,科学施肥能增加旱地作物的生产力。加强节肥技术、农业灾害预测预报和控制技术研究,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成为甘肃冲破“寒旱”制约的第二把利刃。通过新科技的研发推广,创新“农业小环境”,保护“农业大环境”,促使农业由低产变高产,取得了节地10%、节药20%、节肥30%、节水40%、省工50%以上的“”成效。打造了马铃薯、玉米、高原夏菜等多作物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尤其是当地马铃薯采用立式深旋+配方施肥+有机肥处理的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效果非常明显,有数据显示甘肃马铃薯平均亩产公斤,商品率为81%,较传统耕作+农户施肥增产36.9%。真正实现利用科技利器冲破“寒旱”约束,发展高附加值的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开创了现代农业寒旱特色农业高地。
至此,“寒旱”依旧的甘肃农业,开始挣脱现实的羁绊,真正从与“寒旱”的对抗思维中跳脱出来。如今,旱作农业成为推动甘肃全省农业现代化的总抓手、帅字旗、主旋律,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拉开了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