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器

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研究庙底沟文化

发布时间:2022/8/17 18:35:03   
北京有哪些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8_1.html

经过近九十年的不断发现和材料累积,学界对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诸考古学文化遗存已经有可靠的认识,明确确认并深入研究的考古学文化或遗存达十数种之多。这一阶段,甘青地区与西南山地联系密切的考古学文化从早至晚依次有庙底沟文化、半坡四期文化、常山下层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李家坪四期遗存、宗日文化、半山文化、客省庄文化。重点分析庙底沟文化的典型遗址,以期对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有更全面的了解。

庙底沟文化

庙底沟文化中心区域分布在晋南、豫西地区,以尖底瓶、钵、盆、夹砂罐、瓮、釜等器类,圆点、勾叶彩纹、斜向线纹、细绳纹、泥条堆纹等纹样为基本器物组合。目前,甘青地区发现包含有庙底沟文化的遗址数量众多,大约有多处,分布范围也较之早期考古学文化更为广阔,黄河上游、渭泾河上游、西汉水上游以及白龙江中下游地区均有分布。其中较为重要的遗址有甘肃大地湾、师赵村、西山坪、大李家坪、王家阴洼、青海阳洼坡和胡李家等遗址。结合其他采集材料,可知整个甘肃东部分布最为密集,且渭泾流域是其重要分布区。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杨建芳先生依据彩陶纹饰对其有做分期研究工作,其后严文明先生依据层位关系综合讨论器型和纹饰变化得出的“两期三段”分期结果,指导了后来的相关研究。九十年代初有学者针对陶器组合形制、纹饰早晚变化归纳出庙底沟文化典型器物早中晚三期的不同特征。具体为:

1)尖底瓶:圆唇双唇口、底夹角小→尖平唇双唇口、底夹角较小→退化双唇口、底夹角增大。

2)盆:卷沿→卷沿或略外折沿→折沿。

3)夹砂罐:较平折沿→折沿→仰折沿。

4)纹饰:线纹→线纹→细绳纹。

5)彩陶纹饰:圆点→圆点与勾叶纹结合→简化圆点勾叶纹。

此后,余西云先生将庙底沟文化(他称为西阴文化)分为两期五段,其中,甘青地区庙底沟文化遗存属于其晚期四、五两段。

从甘青地区出土遗存来看,东部地区出有庙底沟文化早期遗存,据此,我们认为甘青地区庙底沟文化可分为三期,基本与田建文等学者分期观点相同。下面我们通过对甘青地区各地重要遗址略做分析,以期对甘青地区庙底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重要遗址分析

师赵村遗址位于天水市太京乡师家崖和赵家崖两村北面,坐落于耤河北岸台地上。报告将师赵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对应庙底沟文化,我们观察遗存特征,结合遗址层位关系可知判断无误。但仔细分析,部分遗存属性和时代早晚还可略做调整。

从报告文化层堆积描述及公布的剖面图可知,I区各探方地层已经统一。报告将第5层出土陶瓮(T:27)定为属于庙底沟文化的遗存,经查无误。但将第4层下开口的F31定为半坡文化,这种层位与考古学文化早晚倒置关系令人费解。余西云先生分析认为要么组合关系有误,将不同时期的遗存放到了一起。要么组合关系可信,但属于半坡文化的F31年代可以晚到庙底沟,且认为后者可能性更大。

我们认为具体从陶器形制考察,似可得出新的认识。被定为半坡文化的两件筒形罐(T:83、),口部外折,尖唇,腹身饰绳纹和附加堆纹,这两件标本与福临堡遗址庙底沟文化同类器(H94:1、H37:58)形制几乎完全相同。

F31出土数件陶器。其中,盆标本F31:7,夹砂红陶,圆唇,卷沿,敛口,深曲腹,通体饰细线状绳纹,中部饰两条细条状附加堆纹。撇开纹饰,其形近于庙底沟文化早期深曲腹彩陶盆而疏远于半坡文化圜底盆。罐标本F31:6,夹砂红陶,外叠圆唇,敛口,弧壁,深腹,通体饰斜向绳纹,近口部有一对横鋬耳,器身中部有三道上饰绳纹的附加堆纹,也近于庙底沟文化带鋬罐容器,如福临堡遗址标本H73:34。瓮标本F31:8,平唇,夹砂红陶,唇部一道凹弦纹,敛口,鼓腹,小平底,通体饰斜向绳纹,该陶器虽可见半坡文化晚期因素,但也与关中西部的庙底沟文化罐类器有着较多相似因素。

综上,师赵村遗址第4层下开口的遗迹以及第5层部分遗存与关中西部庙底沟文化性质相同,可定为该地区庙底沟文化的早期阶段。只有廓清师赵村遗址此类遗存性质,才能避免半坡文化与庙底沟文化在层位上的倒置错象。

同时,通观各地庙底沟文化典型器物早晚形制变化特征,可知报告所划分的庙底沟文化遗存,如尖底瓶、盆等器类还可以再细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一)标本T:,重唇小口,上唇面隆起,圆唇,饰细绳纹,标本T:,重唇,侈口,唇面低平,明显退化。两件小口尖底瓶虽处同一层位,但形制上的区别并非不同型,而是同型器早晚式别上的差别。(二)同处第4层的敛口带鋬盆(标本T:、T:、T:)也有式别差异,早晚形制变化有:鋬耳由乳突状过渡到鸡冠状;鋬耳位置从近口部降低至器身中部;腹身由深渐浅。再如彩陶盆残片,标本T:尖圆唇,卷沿,上腹饰宽厚弧边三角纹,腹身略鼓,中部内收呈曲弧状;标本T:尖唇,折沿,上腹饰窄带弧边三角纹,弧腹,前者年代当早于后者。

综合以上分析,暂且将师赵村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存分为早中晚三段,早段以F31为代表,中、晚段以遗址第Ⅰ区第4层为代表。

西山坪遗址位于天水市太京乡甸子村,坐落于耤河南岸台地上。遗址中属于庙底沟文化的遗存相对较少。报告发表的数件小口尖底瓶形制相近,都是重唇小口,上唇面隆起,圆唇,下唇外突,呈圆唇或尖圆唇。彩陶盆标本圆唇,卷沿,弧线三角纹宽厚。这些器物形制符合庙底沟文化早期形态特征。

大地湾遗址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5千米的邵店村东南,坐落于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二、三级阶地及相接的缓坡山地上,是甘肃省又一处大规模发掘的史前聚落遗址。报告中第三期文化遗存划分为Ⅰ、Ⅱ、Ⅲ三个阶段,大体对应学界熟知的庙底沟文化。报告结语认为渭河中上游的仰韶中期遗存与豫晋陕交界处的庙底沟类型在陶器形制和彩陶花纹上存在较明显的区别,可另立大地湾三期类型。查报告知遗址各发掘区堆积厚薄不均,各探方之间层位也并没统一,能依据的遗迹层位关系仅见于第Ⅲ区两组叠压打破关系,对遗存的性质及早晚关系的辨识更多依靠器物组合变化以及与周邻相关遗存的对比。

该遗址属于庙底沟文化的遗存中,彩陶多见弧边三角纹、圆点纹、豆荚纹等,陶质多细泥红陶,表面光滑。人头平底瓶标本QD0:19被定为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即半坡文化),似有商榷之处。该瓶泥质红陶,侈口,尖唇,高颈微鼓,溜肩鼓腹下微曲,双腹耳,颈至下腹分三组以弧边三角纹、豆荚纹饰黑彩,与第二期的变形鱼纹差别显著。同时,此类平底瓶也见于福临堡遗址庙底沟文化,如标本H5:19、H10:,只是前者口部装饰为人头形。结合该件标本陶质陶色以及彩陶纹饰特征,归入庙底沟文化早期阶段遗存当更合理。

被划归第三期文化遗存的侈口卷沿盆标本(T:35),圆唇,卷沿,弧腹,下腹残,但推测为圜底,上腹饰圆点与鱼尾构成的变体鱼纹,器型及彩陶纹饰与第二期Ⅲ段标本F1:2相近。原报告也提及“当为二期鱼纹圜底盆的延续”。该标本虽出自晚期地层,但并不违背晚期地层出早期遗物的层位学理论。若考虑文化性质,可归入第二期。

报告划归的第四期文化中存有较多庙底沟文化因素遗存。能明确归入某遗迹的标本就有钵(F:8、H:7、H:1)、盆(H:29、H:13、H:21、H:5)、小口尖底瓶(F:7、H:8、H:7、H:1、F:2、H:14)、甑(H:14)等。对比周邻相关遗存,可知上述陶器或陶器组合属于庙底沟文化晚期阶段。

以上对大地湾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存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原报告的分期更多只是顾及时间早晚关系,而忽略了遗存文化性质的界定,这与学界约定俗成的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甚至半坡四期文化的文化内涵不太一样,似有欠妥当。经调整后得出新的认识,即大地湾遗址第二、三、四期文化遗存中分别含有庙底沟文化早中晚不同时期遗存。原报告中划分的Ⅰ、Ⅱ、Ⅲ三个阶段也可再调整:Ⅰ、Ⅱ段可合并为早期,Ⅲ段可视为中期,而第四期文化的部分遗存可视为庙底沟文化晚期遗存。

西汉水上游地区分布有众多庙底沟文化遗存的遗址。如天水乡盘头山、天水乡王坪、礼县盐官镇、盐官镇沙沟口西、盐官镇黑土崖、永坪乡蹇家坪、石桥乡高寺头等遗址都有发现,分布范围几乎遍及整个流域。主要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但也有一定比例的橙黄陶。器类包括重唇口尖底瓶、深腹罐、卷沿曲腹盆、钵等,彩陶多红底黑彩,多弧边三角纹、回旋勾连纹、圆点纹等。因材料均为调查采集,没有完整器,从上述特征观察,与大地湾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存较多相似,属于中晚期的材料居多。

白龙江流域也发现有庙底沟文化遗存,主要集中于中下游地区。经过规模发掘的有武都大李家坪遗址,该遗址第二期遗存性质属于庙底沟文化最晚期。另在武都任家坪、傅家坪、寺背坪等遗址调查发现有属于庙底沟文化的遗存,主要是重唇口尖底瓶、卷沿盆、侈口深腹罐、敛口叠唇瓮等器类,彩陶纹样多圆点纹、弧边三角纹、勾连纹等,属于庙底沟文化中晚期,与其北面的西汉水上游有诸多近似因素。

甘南高原也有庙底沟人留下的足迹。早年在吊坪、磨崖沟曾发现有庙底沟文化遗存。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洮河上游九甸峡水电站的建设,对岷县、临潭、卓尼等地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有泥质红陶敛口彩陶钵,细绳纹的尖底瓶残片,饰有弧边三角纹、网格纹等纹饰的彩陶片等,确定为庙底沟文化遗存无疑。

阳洼坡遗址位于青海民和县,遗址文化层可分上下两层,简报中遗存出土情况并未交待清楚,但根据公布线图、照片还是能寻出一丝线索。1、尖底瓶重唇口分上唇略隆起和唇面退化两类;2、弧边三角黑彩纹是主要纹饰,多与直线纹、网格纹、垂幛纹等搭配;3、曲腹盆敛口,卷沿,沿面较宽,盆腹较深。

胡李家遗址是近年来有针对性课题研究所作发掘之一。遗址地层堆积也很简单,遗存相对单纯。报告指出“基本上都是庙底沟类型最具特征的曲腹造型,重唇尖底瓶口沿,较匀致的斜向绳纹深腹夹砂陶罐,……应该说,这些现象正构成了青海地区庙底沟时期文化遗存的内涵和特点”。遗址所出重唇口尖底瓶,按口沿可分早晚两式,同时,退化重唇口的颈部略短,折肩明显(H17:4、H15:14)。弧边三角纹略窄,多与圆点、网格纹组合(T:3、T1:1)。曲腹盆圆唇,宽沿,盆腹深,下腹略呈折角(H14:2)。侈口深腹罐尖圆唇,大口,上腹微鼓,下腹内收,平底,下腹饰花边状附加堆纹(H13:80、T1:3)。鉴于其盆类标本多为深曲腹,但配以弧线三角纹等纹饰,与甘肃东部地区相比较可知大体介于庙底沟文化第二、三期之间,尤多三期遗存。

另在民和杨家泉、循化红土坡嘴子遗址都调查出土有敛口钵、饰弧边三角纹黑彩的泥质红陶片、小口尖底瓶口沿等,与甘肃东部庙底沟文化晚期阶段相当。综上,可知青海省主要为庙底沟文化中晚期遗存,同时,值得重视的是该地区彩饰纹样组合上与甘肃东部存在部分区别,即弧边三角纹略窄,多与圆点、网格纹组合饰于盆类器上腹部。

甘青地区庙底沟文化再认识

综合以上甘青地区几处重要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存的分析,大致可以清楚庙底沟文化从早至晚在东部渭河上游流域都有存在,文化面貌与关中西部地区同类遗存相近。靠南面的西汉水上游地区和白龙江流域所发现的庙底沟文化遗存与大地湾、师赵村等遗址所出同类遗存相近,大体属于中、晚期遗存,尤以晚期遗存占据绝大多数。黄河以西地区的河湟区所出庙底沟文化遗存,主要属于庙底沟文化中、晚期,同样也是晚期遗存更多。但在彩陶纹饰组合上突出网格纹图样,显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与东部地区有一定差别。

综上,我们认为甘青地区庙底沟文化遗存可分为三期。第一期:西山坪三期、师赵村F31、大地湾第三期文化Ⅰ、Ⅱ段、王家阴洼一类遗存Ⅲ式钵(M61∶7)等;第二期:师赵村遗址Ⅰ区第4层部分遗存、大地湾第三期文化Ⅲ段、任家坪部分遗存;第三期:师赵村遗址Ⅰ区第4层部分遗存、大地湾第四期文化部分遗存、大李家坪遗址第二期遗存、阳洼坡和胡李家遗址为代表。从大地湾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存的测年可知其年代约距今-年之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22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