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附加器 >> 附加器介绍 >> 四川大决策投顾集采影响逐渐消退,骨科医疗
来源:C财发现
四川大决策投顾摘要:自年以来,骨科四大领域均已经历集采,当前集采政策边际趋缓,国产厂家份额持续提升,且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脊柱、关节等仍有较大需求未被满足,骨科行业有望实现业绩反转。
1.骨科医疗器械行业介绍
医院最常见的科室之一,主要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骨科疾病种类繁多,主要归于创伤外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等。骨科疾病发病率与年龄相关性极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发生骨折、脊柱侧弯、脊椎病、关节炎、关节肿瘤等骨科疾病的概率大幅上升。
骨科植入器械指通过手术植入人体,可以起到替代、支撑人体骨骼,或可定位修复骨骼、关节、软骨等组织的器材材料。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主要可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和运动医学类等细分领域。广泛应用于创伤外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等多项适应症种类。
骨科产业链覆盖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主要环节。上游为原材料供应端,包括金属材料、生物陶瓷、高分子材料等。中游为产品端,主要生产满足各项临床应用的骨科耗材产品。下游为终端医疗服务,通过医疗器械分销商、医院直接销售等渠道将产品推向市场。
2.伴随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升级,骨科医疗器械长期空间依旧广阔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骨科耗材的需求不断增加。年全球骨科医疗器械市场空间为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3.91%,预计-年复合增速达7.42%,整体处于成熟发展态势。而我国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年我国骨科医疗器械市场空间为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7.48%,预计-年复合增速为13.72%,快于全球增速。
年我国创伤类、脊柱类和关节类产品市场空间较接近,均接近亿元。其中关节类增速较快,预计-年复合增速为16.87%,而脊柱类和创伤类分别为12.95%和11.84%。运动医学类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目前市场空间较小,仅为27亿元,未来随着健康运动意识不断加强,有望迎来发展,预计-年复合增速达19.93%。
骨科行业增长主要催化因素:
1)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导致骨科疾病发病率高,与国外相比,我国骨科植入手术渗透率低(以膝关节置换最为突出,美国膝关节置换渗透率为.7例/十万人,中国为13.5例/十万人),由此预期骨科手术渗透率有望快速增长(我国髋关节置换手术12-19年CAGR为19%,膝关节置换手术(不包含单髁关节置换)CAGR为32%)。
2)关节领域目前仍有翻修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尚未进入集采范围。未来此类产品对企业收入贡献有望持续扩大。而产品质量及产品线丰富度决定了企业在非集采市场的长期竞争力。我们认为国产龙头企业凭借其较强的研发、生产、供应链完整性能力以及出色的品牌影响力在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中有望持续缩小与外资企业差距。
3)因骨科手术术式相对其他高端临床术式已经发展较为成熟,且外资龙头企业骨科业务增速已经持续多年个位数增长,目前已并非其核心业务板块,从年数据看,南美洲等地区关节手术渗透率与欧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10倍左右差距,未来增长潜力大,我们认为国内企业有望凭借产品性价比优势在渗透率较低地区实现出海放量。
3.全面集采后竞争格局重塑,国产化大幅提升
目前关节类、脊柱类国家集采和覆盖28个省市的创伤大范围联盟集采已经开展,核心三大领域集采均已落地,集采规则在不断优化,骨科集采政策较冠脉支架集采更为合理,预期未来出现进一步大幅度降价的可能性较低,骨科行业政策或将不会进一步收紧,集采风险基本出清。
根据Eshare医械汇数据,骨科植入器械五大进口厂家市场份额占比从年的37.10%减少至年的33.17%。产品线齐全厂家更具竞争优势。无论是国内外厂家,多品类有利于企业提升知名度,实现渠道协同,如海外骨科巨头强生、国产龙头威高骨科等厂家,基本实现全品类覆盖。
集采促进国产替代进程加快。-年期间创伤类和关节类集采逐步落地,国产化率提升较快,关节类国产化率从年的30%提升至年的55%。由于脊柱类产品集采落地时间为年,未来国产化率有望快速提升。
4.骨科医疗器械困境反转可期
骨科植入器械是医疗器械重要细分赛道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骨科适应症对应的骨科手术中,自年以来,骨科四大领域均已经历集采,当前集采政策边际趋缓,国产厂家份额持续提升,且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脊柱、关节等仍有较大需求未被满足,骨科行业有望实现业绩反转。相关公司建议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