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附加器 >> 附加器介绍 >> 风格解密STIIldquo赛加
还没打起来,你咋就残了?
要说到坦克,特别是顶级坦克的3D风格,是“历史”还是“虚构”暂且不论,风格本身肯定是打扮得花枝招展、漂漂亮亮(此处有夸张),一副明天出发打大仗的模样。
但咱今天说的这个,双管坦克ST-II“赛加”的3D风格,却反其道而行之:别人要展示自己百战磨练的精锐风范,它偏偏要把一位疲惫不堪的老将,毫无保留地展示在车长面前。
裙板剩下不到一半,是挺磕碜。
ST-II“赛加”到底经历了如何残酷的战场,才变成这副模样?它的使命为何,从哪里来,又要到何方?
不要换台,马上开唠!
小心地雷!
现在坦克玩家之间口耳相传的“地雷”,指的是某些隐蔽较高,静默/蹲点难以被点亮的坦克,它们的处理往往要以付出血量为代价“五十米强亮”,所以得到了地雷的雅号。
但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个“地雷”,不是什么代指,就是货真价实的小爆炸盒子,踩上去要坦克半条命。
一台在阿富汗踩了地雷的苏联坦克,前导轮被整个炸烂。
战场修理把履带短接,至少是能开回家了。
要是搁在一般的坦克大战,地雷这玩意确实不太构成主要威胁,毕竟正规反坦克炮和坦克,比地雷有更强的机动和主动性,机动防御永远好过消极防御嘛。
但如果是在治安战,确切地说——在阿富汗,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ST-II“赛加”炮塔旁的两个喷嘴,它的功能不是喷火,而是喷出密集的可燃气云,点燃后产生爆轰效果排雷。
在深陷阿富汗战事的那些年里,苏联的装甲力量并未在岩壁山谷之间,讨到太多的便宜。
除了大量泛滥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之外,布设三分钟,排除半小时的地雷,也成了铁乌龟们的心头大患。
于是,代号为工程的工程排雷坦克,被迅速研发出来,它的任务不是和敌方坦克或步兵交战——和地雷过不去,就是它的核心任务。
目前废弃的工程样车,它是ST-II“赛加”的现实原型。
而今天车长们所见的ST-II“赛加”,就是取ST-II坦克本体,和工程的细节,做了缝合与艺术加工的产物。
不同于停留在原型车阶段,始终没有进入到阿富汗战场发挥作用的工程,ST-II“赛加”于虚拟世界里确实打了场恶仗,就在那个臭名昭著的山谷——潘杰希尔。
那里是炼狱
坦克和车队行走在谷底,两侧高地一眼看不到顶。
路上地雷连绵不尽倒也就罢了,高地上还有伏兵……
现“陈列”于潘杰希尔谷地的坦克残骸。
比起它们,ST-II“赛加”的运气要好太多了。
战争不应该是这样,但这场战争就是这副鬼样子:拥有飞机大炮的一方,要费巨大力量把军力、车队和补给,运到狭长的山谷里,谁也不知道一路上会不会遭遇敌人,或者说——遭遇多少敌人。
哪怕是坚甲、重炮、利器三样一件不缺的ST-II“赛加”,也难以从中全身而退,总要受些皮肉之苦。
ST-II“赛加”残缺的裙板和附加装甲安装支架,这是它经历过苦战的证明。
现实中,专业排雷坦克工程并没有防身机枪之外的装备,但ST-II“赛加”却是一台同时具备主炮和排雷装备的战争怪物……
说到底主炮也没啥用,游击队通常不会蠢到暴露于坦克的直射火力里,暗戳戳地埋地雷,射火箭不好么?
看似火箭发射器,但其实它并不会发射火箭,它发射的是引爆可燃云的特殊弹药(近距离起爆)。
坦克侧面的两个大箱子,有“可燃”的标记。
它们各自搭载升可燃易挥发液体,用来制造爆轰云。
液体以管线传输,方向见图。
工程的燃料喷嘴和点燃器特写。
这套装置看似高大上,但其实十分危险,所以被束之高阁……
坦克机枪换成了更易于取得弹药的7.62毫米SGMB。
附上了弹壳收集器,怎么说?坚壁清野,不让游击队有可乘之机?
分解状态的毫米迫击炮PM38,对付高点伏击的大杀器。
但下车架炮的乘员,怕是要冒着被狙击手开瓢的风险……
结语
以酷炫方式,引起轰天爆炸来排除地雷的工程,最终因安全问题(可以解决)和资金问题(无法解决),永远停留在了样车阶段,甚是可惜。
但哪怕它走下生产线,它也并不能改变那场战争的失败结局,ST-II“赛加”也一样:它们存在的意义,并不是歌颂战争,赞扬杀戮——
ST-II“赛加”破损的外观,夸张的配件,以及惨淡的故事,无不在提醒着各位:
从来没有武器可以一劳永逸的终结战争,哪怕是如艺术般的爆炸,和坚实的防护无缝结合在一起,也一样不行。
还是不要轻易打破难以到手的和平,为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