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附加器 >> 附加器资源 >> 鲁尔转型启示录同花顺财经
提到鲁尔,你会想到烟囱林立、灰尘满天的重工业摇篮还是莱茵河畔风光秀美的绿色之都、文化之都?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知名工业区之一,记者此次跨国大调研,从常州友城埃森一路行来,走进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等城市,探寻鲁尔工业区的转型。
“鲁尔”在德语中拼作Ruhr,与“平静”(Ruhe)一字之差,隐喻着这个德国老工业基地静悄悄地重生和涅槃。熄灭了燃烧多年的炼煤火,拨开浓厚的烟雾,从10米之内看不见人到68%的土地披上绿妆,从20万矿工到20万大学生,鲁尔的转型静悄悄。
新旧动能,在这里不是截然割裂,却是鲁尔转型的硬币两面。老旧的工业遗存与时尚的工业设计、人文旅游,一体两面。擦去煤灰换绿妆,正是鲁尔转型的路径。
擦去煤灰,从工业中心到“欧洲绿色之都”
在埃森市政厅,斑驳的机车模型成为了城市的展品,向前来的游客诉说着这座工业城市过往的荣光。登上市政厅顶楼远眺,鲁尔河帆船点点,目力所及,随处可见大片绿地和公园。漫步在埃森,每走米就有一个休闲公园。在德国最大的公园——格鲁加公园内,常州友城访问团3年前栽下的市树广玉兰已有半米高。作为常州友城,埃森市长托马斯·库芬(ThomasKufen)对记者的来访十分热情。通过中德媒体看常州系列活动,库芬对常州亦颇为了解。他告诉记者,绿色转型是两座友城发展的主旋律。在“acityonthemove”(一座勇往直前的城市)的理念下,埃森成功从以煤炭、钢铁为主的重工业城市转型为能源、医疗、服务业为主的“欧洲绿心”,并摘下“欧洲文化之都”和“欧洲绿色之都”两顶桂冠。
来到德国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集团总部,记者感到格外亲切,这个“世界强”巨头已在常州设立了发动机系统、转向系统、冷锻等重大项目,连续增资4次。曾经,这个德国最大的重工业公司,是钢铁的代名词。如今,蒂森克虏伯集团逐渐剥离传统的钢铁制造部门,将更多精力集中于汽车零部件及电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业务。这座总部大楼,正前方是一座开放式公园。孩子们在草坪上玩着秋千,不少市民推着婴儿车在这里散步,运动场、林地、湖泊融为一体,湖水由总部大楼屋顶收集的雨水补充。很难想到这块绿肺曾经是一块工业废弃地。埃森关停钢铁产业,壮士断腕改善环境。蒂森克虏伯集团和政府共同出资,将该片区域地下10米多深、近万立方米的土壤全部运走,经过特殊处理之后再运回原地。十年休养,有毒荒地变成了城市绿地。
与蒂森克虏伯集团总部变迁一样,埃森人更津津乐道的是一条河的治理——总投资45亿欧元,为期30年的埃姆舍尔河的治理与恢复被称为“埃森奇迹”,彰显着德国绿色转型的决心与耐力,以及德国生态修复的严谨。长期挖煤导致埃森地表平均下陷了20米,由于无法敷设下水管道,污水被直接排放到河中,彻底“杀死”了埃姆舍尔河。上世纪90年代起,埃森市在埃姆舍尔河各河段修建了封闭式的地下排水管道,将原来暴露在地表的污水沟全部转入地下,从各处收集来的污水被送到一级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后,最后送到新建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净化。如今,埃森地下水层的水质标准达到了优质的饮用水标准,因污染而被禁止游泳长达40年的鲁尔河再次向民众张开怀抱。
最美煤矿,设计与文化重塑工业旅游
在德语中,Esse是烟囱的意思,埃森市由此得名。就在去年底,位于鲁尔区的德国境内最后一座煤矿正式关闭。如今,这座烟囱已经变身联合国世界遗产——埃森矿业关税同盟工业区(ZecheZollverein),成为世界游客到埃森必去的景点,被称为“鲁尔区的埃菲尔铁塔”。
来到这座充满了包豪斯风格的建筑群,记者不禁感慨世界上最美的矿区名不虚传。沿着55米长、24米高的全透明式观光自动扶梯进入内部,立即置身一个巨大的洗煤塔内。特聘讲解员卫纳·弗莱尔告诉记者,这座观光梯正是原先的运煤传送带,这座煤矿已开采了年,日产煤吨,最多时矿工有名。荷兰设计师雷姆·库哈斯保留了大部分的工业遗存,用黑色、橙色贯穿整个空间——黑色象征煤矿,橙色则代表熔炼时的热力与火花。这个相当于个足球场的矿区通过功能置换和改造措施,成为了办公场所、展览馆、设计中心、景观公园等特色场所。
“红点奖”被誉为设计界的“奥斯卡”,德国红点博物馆是埃森矿业关税同盟工业区入驻的第一家创意机构。这也是世界上三座红点博物馆中最负盛名的一座,是由锅炉房改造而来。锈迹斑斑的锅炉耸立在走廊两侧,博物馆正中悬挂着一辆奥迪A8的车身外壳。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展出着来自全世界众多评委评出的0多件工业设计展品,令参观者感受到工业的传承和交融。
拆除,未必是废弃工厂必须面对的“命运”。重生,却让埃森矿业关税同盟工业区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记忆纽带,焕发新的活力。埃森人用“激活”来形容工业遗存的复兴,“我们为过去的历史感到骄傲,无论辉煌还是衰落。我们希望下一代能了解他们祖辈辛勤工作的地方,记住这座城市的故事。”
埃森市借着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项目提出的“在公园中就业”的概念,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将过去工业区土地改建为“现代化科学园区”“工业发展园区”以及相关“服务产业园区”。这一概念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在当地得到了大力推行。鲁尔博物馆桑德拉·乌尔里希斯科特女士介绍,北威州政府没有拆除占地广阔的厂房和煤矿设备,而是改造成博物馆、创意园区等,巨型的煤矿运轮车被改成在春、夏季开放的“阳光摩天轮”。冷凝水池摇身一变,成为冬季限定的溜冰场。由集装箱焊接的工业水池,如今则是儿童也能安全玩耍的游泳池。由鲁尔区内多个市政府联合组建的主题旅游线路“工业遗产之路”全长公里,年游客总数多万人次,将25个工业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博物馆和13个典型工业城镇等工业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创造了万欧元的生产总值,至少提供了6个就业岗位。
从20万矿工到22万大学生,转型不仅仅是工业结构调整
从矿业关税同盟工业区天台俯瞰,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特聘讲解员卫纳·弗莱尔曾是关税同盟工业区的测量工程师,现在已转型从事旅游服务业,他颇为自豪地指引记者远眺正在建造的Folkwang艺术大学教学楼,这是埃森新引进的高等学府。
从修建第一所大学波鸿鲁尔大学,到建成综合性大学、专科院校,鲁尔区的转型不只是工业结构的调整。德国人意识到,要提升鲁尔区的整体竞争力,必须依靠设立高等院校、研发机构来实现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的涅槃重生,提高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进而系统化推动经济发展。
埃森市经济促进局局长安德烈·博西姆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埃森市有20多万工人,而今有22万高校在校生,这不仅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大量人才,而且为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了空间。
记者观察发现,城市转型不是另起炉灶,更像一种“旧瓶装新酒”的置换。腾笼不是“空笼”,“老鸟”“新鸟”比翼齐飞。留住中高端,埃森把能源工业以另一种形式保留下来,德国排名前五的电力公司有三家总部落户埃森,成为欧洲的“能源之都”;煤矿关闭了,但拥有的世界一流制造技术不能丢,继续生产先进的挖煤设备用于大量出口;鼓励年轻人围绕矿业进行软件设计,孵化出了一个矿业软件的新集群;拥有6个全德国营业额最高的50强企业;是继慕尼黑之后,第二个德国百强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
没有“死守”传统产业的窠臼,而是寻找与时代同行的新兴产业。据统计,在经济转型前,埃森市有80%的人口从事生产线工作,如今则是86%的人口从事非生产领域工作,生产性企业占埃森市GDP不足20%。年,埃森市GDP高达.47亿欧元,并连续多年成为德国经济增长最快的三甲城市。一批面向未来的高新产业蓬勃发展。医院到智能诊断,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院引领欧洲医疗行业风向标;从风电、水电到太阳能,新能源成为企业新的生命线;以赢创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以EFM遥感器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细分领域冠军……埃森市长托马斯·库芬(ThomasKufen)说,医疗健康、能源互联网是埃森再次腾飞的赛道,我们要把前瞻性的主题、产业和发展趋势引入这个地区。
来源:新华日报